查看原文
其他

渝东盐厂的民俗节日——巫溪大宁盐厂绞篊节

巫溪网 2022-06-10


在巫溪网公众号回复关键词即可进入或点击→          

渝东地区盛产盐泉,随之出现各个盐厂。悠久的历史必然产生或出现一些值得纪念的人物或节日,在这特定的地理环境和不断更迭的朝代演变中,衍生出和保留下一些别具特色的民俗节。其中最为隆重、最具特色、延续时间又最长的民俗节,莫过于大宁盐场的绞篊节。

重庆大宁盐场位于长江北岸支流,大宁河上游的后溪河(亦称茶登河)畔,距巫溪县城北15公里的宁厂镇上,大宁盐场的盐泉名曰白鹿泉,亦称龙井。龙井位于后溪河北岸的宝源山麓,两岸地势狭窄,盐灶沿着盐泉两侧的一片狭长地带展开。

早先,盐泉露头后,顺着岸坡流入小河,故盐灶位置高于盐泉,卤水到灶房,只能靠人力挑运,既费力又费时。

后来人们用石块在盐泉的出口处建筑围池,将卤水水位抬高,卤水便可顺竹枧直接流入灶房,较之人力挑运,引卤方法已有很大改进,但由于卤水分配不均,常因争卤而时有纠纷发生,以致强弱相凌,诉讼不息。宋淳化三年(公元992年),知监雷说创龙池,外侧拦木板,在木板上开凿三十个一样大小的方孔,后来孔眼增加到六十八眼,在孔眼外承接竹管,分泉接引,分配各灶,从此,再无争卤纷争。

这既是引卤方法的一大改进,更是卤水管理办法的一大进步,但这种方法不能使卤水过河,盐灶仍局限在北岸的狭小空间里,严重制约着生产规模的发展。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加,制盐规模随之扩大,扩产与地势受限的矛盾便突出起来,只能将煮盐区扩展到南岸,卤水如何过河就成了新的问题。

为此,人们尝试各种办法,终于在孔嗣宗的主持下,于宋嘉定元年(公元1208年)想出了过虹的方法。此法用竹篾绞织成碗口粗的牵藤,绷紧固定在两岸,然后将竹枧吊在其上,称之为虹,再将北岸龙池的卤水引到南岸,谓之过虹。一藤一枧为一虹,初引13枧,即有13条虹,这13条藤与枧横空跨越南北两岸,远处看去,犹如道道彩虹,形成一道壮丽的景观,人们便称这景观为过虹。

过篊

因虹用竹篾织成,其高度又大大超过洪水水位,用这个方法既能将北岸的卤水引到南岸,又能避免洪水的危害,且虹与篊同音,篊者,竹在洪之上,故将虹改作篊,可解读为:篊是由篾藤和竹枧组成、且超过洪水高度、既能引卤过河、又能避开洪水危害的道道彩虹。因篊的粗藤是用又粗又大的篾条绞织而成,要将其安装到位并非易事,施工难度极大,非用绞车拖拽不可,故而又称过篊为绞篊。篾篊解决了卤水过河的难题,但篾篊易坏,需一年更换一次,更换时间后来固定为每年的农历十月初一,到这一天,县官要到场与民同庆,井民则要敲锣打鼓、鸣放鞭炮、唱歌舞蹈,呈现一派热闹非凡的喜庆场面,这种一年一度的换篊庆典活动称为过篊节,亦称绞篊节。

《舆地纪胜》云:“绞篊在盐井引泉踏溪,每一枧用一篊,其枧与篊经一年,十月旦日,以新易陈。郡守作乐以临之。井民歌舞相庆,谓之绞篊节”。

一年更换一次篾篊,对生产企业来说,只能算一次设备大检修,但在当时,人们不惜兴师劳众,费资耗财,还要惊动官府,招来四邻,热热闹闹地演化成一个独特的传统节日,都和绞篊节的形成与当时的劳作场面、现场条件、地理环境、季节时令等因素有关。换篊的第一件事情,是要先备齐足够的材料即竹子,然后分别加工制作成篾藤和竹枧 ,制作篾藤和竹枧需用大量的竹子,竹子有两种,一种是适合用于制作篾藤的慈竹:韧性好,可划成篾条,适宜编织,能进行緾绕、捆绑、绞结。

制作篾条

另一种是用于制作引卤管道的竹子,这种竹子与慈竹相反,粗大、壁厚、节密、硬度和强度较大,适宜制作枧管。当地叫它南竹,学名毛竹。制作篾藤要先将竹子划破,制成篾条,待篾条备足以后,再绞织成粗大的篾藤。竹枧的加工工序较为简单,只需先去掉两端不能用的部分,再打通竹子内节,外用篾箍加固即成。

引卤管道

在打通内节时,内节被凿刀一节一节地凿破、捅穿,人们便在凿刀的颈部装上几个小于竹管内径的铜片,使其凿刀往里推进时,打穿内节,而向外拖出时则带出节碴,这样一来,无论凿刀往里推进还是向外拖出,均会因铜片相撞而发出哗啦啦啦……的声音来,其声音清脆响亮,余声绵长,且有节奏,悦耳动听,声音此起彼伏,更显热闹非凡。纵观整个制作现场,到处是划竹声、绞篾声、捅节声、号子声和敲击声,这些声音组合成一曲曲动人的劳动乐章,响彻整个山谷。

当篾藤和竹枧制成之后,就要架设安装,在大山深处的宁厂镇这个地方,搞这样大的工程,要用人工将碗口粗的篾藤拖拽到位,还要将其紧紧地固定在两岸,然后又要悬空在上面吊挂竹枧 ,其施工难度便可想而知,在这样的背境与条件下,祭拜活动隆重,到现场观看的人更是倾巢出动,地方官员、乡绅及各界知名人士也要到场助兴,以示关注和鼓励。当宣布架设开工令时,免不了要敲锣打鼓,燃放鞭炮, 此时人们已完全进入到节日般的氛围之中。

篊的更换周期一年一次,这样年复一年自然就衍生出一个地方性的节日来。绞篊节这一习俗一直延续了600多年,至清光绪元年(公元1875年)以后,篾篊才逐渐被铁篊所代替。它的产生,是在一年一次更换篾篊的特定氛围中自然形成的,纯粹是一个随篊的出现而出现,又随篊的消失而消失的、自生自灭的特殊节日.......

参考文献:《渝东盐史文集》刘卫国

巫溪鹽廠編:《巫溪縣鹽廠志》第二章·第二節·第45頁

巫溪鹽廠編:《巫溪縣鹽廠志》第二章·第三節·第53頁

高維岳總修:清光緒《大寧縣誌》卷三·食貨志·鹽茶·第一九二頁

巫溪鹽廠編:《巫溪縣鹽廠志》第二章·第三節·第53頁



期待宁厂的记忆

继续延续下去


来源:中盐西南盐业有限公司


编辑:凌燕  编审:毕德春

巫溪网推广合作:13018312727(李永露)丨18223023827(谢燕)


小编提示:如果你有观点可点击底部写留言】,发表您的观点哦!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进入>>巫溪拼车网<<哦!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